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認識歸仁

論語: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
懷舊,隨著電影、電視劇、舞台劇的推波助瀾,不停在我們腦海翻騰;建設,跟著高鐵、台鐵、高速公路、快速道路的四通八達,激勵著我們視野開放。
「歸仁」 一個既懷舊又有建設的地名,湧現在眼前。真實中帶著些夢幻,前進中多了些依戀。

我的家在歸仁。一個好聽的名字、一個文風興盛、民情純樸的鄉村。經過時代變遷、滄海桑田,那個熟悉的歸仁名號總一直鏤刻在民眾的心中。

歸仁區位於台南市南端,鄭氏於當時的保西里建立書院教育子弟,因而各方人士遷入,文風漸興,改名為「歸仁里」,取「天下歸仁」之義。

引自論語,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....」。

而本區舊名「紅瓦厝」的說法來源不一,大致是本地區富庶後,居民將原本「土角厝」舊屋改建為紅瓦頂新厝而得名。代表開發甚早,住民經濟條件不錯。

從歷史發展和本區地勢平坦、旱田多於水田的地理情勢來看,本區的特色就是人文色彩濃厚、學風興盛,又具有農產業經濟優勢,故名人輩出,產業豐富。 

地方沿革

從鄭氏時期開始,這塊鄉土即開始漢化的腳步。早期的「土角厝」漸漸由厝頂為紅瓦建屋所取代,這也是歸仁昔稱「紅瓦厝」的由來。且當時以福建地區來台發展的漢人居多數,故建築皆有閩風。

鄭氏經台時期,於當時的保西里建立書院教育子弟,歸仁在此期亦湧入一些人才,因此改名為歸仁里,乃取「天下歸仁焉」之義。

在台南市之西南隅,二仁溪以北,支流許縣溪東西橫貫全境。區名由來於鄭氏時期設置之歸仁里。日治時期曾將本里境內之南堡、搖琴館、六甲併稱為歸仁南庄;後市仔、許羅厝、楊厝、看東厝、紅瓦厝、西勢仔、辜厝等合稱為歸仁北庄。

歸仁區是「新豐區五區」之一,位處此南端的「許縣【寬】溪」西南、「二仁溪」以北的地帶,東接關廟區,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阿蓮區相望,西鄰仁德區,北邊則與永康區、新化區交界,全境皆平原,總面積五十五點七九一三平方公里,戶籍數有二萬二千五百戶之譜,人口數約在六萬八千人之間。

歸仁昔為平埔族西拉雅新港社的墾區,舊地在現今看東里「楊厝」庄東的「舊社街」一帶;另,陳、李兩姓也在現今「歸仁國小」南側聚墾,因築紅磚蓋瓦之厝而居, 故初稱「紅瓦厝」,鄭氏時期將此劃屬「歸仁里」,取其「天下歸仁焉」之佳意。日治初期相沿,大正九年﹝一九二○年﹞地方制度改革,始以此地為「歸仁里」舊地而改稱「歸仁庄」,屬「台南州新豐郡」轄。戰後據此改稱「歸仁鄉」,民國99年12月25日改制為歸仁區。

歸仁區是台南市南端的區,位於嘉南平原東南,屬於二仁溪流域所及。東與關廟區為鄰,西連仁德區,南望高雄市阿蓮、路竹兩區,北與永康區、新化區相接。中山路橫貫東西,中正路縱貫南北,交會於歸仁圓環,這也是在南關公路上唯一的一個圓環。龍旗公路的開闢成功,使歸仁成為通往高雄內門、旗山必經之路,歸仁因此成為台南發展觀光事業最具潛力。

歸仁紅瓦厝的故事
歸仁孔廟歸仁紅瓦厝的故事
歸仁的舊名叫「紅瓦厝」,因以前居民房屋多以紅瓦覆頂而得名。在當時多為草屋的年代,歸仁居民的生活環境,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。

走訪今日的歸仁,在這多變的時代,仍保有其古意盎然的風貌。「紅瓦厝」名稱的來源眾說紛云,但綜會言之,有三種說法:

(一)在今歸仁里有一悠久建築-------陳姓祖祠,構造奇偉,其瓦赤紅,外來訪客,莫不驚叫?,因為稱之為「紅瓦厝」,久之乃成為歸仁的代號。

(二)與前面所說的非常相近,但是強調紅瓦厝並非是陳姓祖祠而已,可以說此地民屋多數都以紅瓦蓋頂,因而得名。
(三)鄭氏時期,大臣陳永華在歸仁保西區設立書院教育後進,因此居民陸續遷入,房屋櫛比鱗次地蓋起來,而屋頂覆瓦多顯赤紅色,故命為紅瓦厝從上面各種說法中,我們知道,歸仁早年已是個富庶進步的地方。傳說清國嘉慶君,曾到此地遊賞,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,它都是令人所樂道的。
歸仁里昔稱社內,鄭氏末期以後又稱紅瓦厝時代,紅瓦厝佔盡地利之便,大肆發展並設立..(現區公所)、市場、學校、醫校、派出所等,為歸仁區政經文化中心, 所以民眾在這裡多具日本風的建築。至二戰後乃沿用鄉名命名之孔廟旁的基督長老教會創於明治39年﹝西元1906年﹞,屬於英國式建築。里內尚有香果宅仔、庄頭。

香果宅仔----因陳姓墾民在此種植水果而得名

豬間----日治時代殺豬之地故得名